雪松控股:世界500强的故事续篇怎么写

首页    旧版    商学院    雪松控股:世界500强的故事续篇怎么写
创建时间:2019-07-23 02:30

一家一战成名的实业型民营企业要背负起怎样沉甸甸的新期待?从广州一路崛起的雪松控股也许最有发言权。

今年已经不是雪松首次跻身财富500强榜单,而是蝉联。7月22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2019年世界500强名单,雪松控股以406亿美元(约合2688亿元人民币)营收位列第301位,排名比2018年大幅跃升60位。

在风波诡谲的国际经济和贸易格局之下,以雪松为代表聚焦国际大宗商品供应链领域的企业,愈发受到各方关注。大宗供应链是贸易气候和经济态势的晴雨表,而以这类跨国实体业务为主的企业群体,也在现行压力的荆棘丛林中不断调整生存策略,故事虽然常讲常新,各家最近的日子却也都属实不太好过。在供应链上下游生态的多方激烈角力中,一些顾不上“晴天修屋顶”的企业已经纷纷倒下,而回防加固主业、继续稳步推进国际布局的雪松,在这场“硬战”中彰显出的攻坚能力更显可贵。

攻艰靠的是战略,执行与内外协同的品牌力。在走向国际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巨头进击之路上,雪松的战略布局与行进风格,正在呈现出越来越清晰的丰富面貌。

“大象”的灵敏起舞:大宗商品产业里的雪松哲学

以大宗商品供应链起家的雪松控股,现如今正不断加大推进全球化布局,聚焦核心主业,构建全球顶尖综合性产业集团,不断对抗着国际市场困境和外部风起云涌的诸多不确定性挑战。

事实上,雪松最擅长的就是在严峻多变的困境中创造新机遇,找出“翻手为赢”的制胜之道。雪松大宗商品产业”的扩张之路即为一例。

在2017年齐翔腾达新增化工供应链业务之前,雪松控股的供应链业务被统称为“雪松大宗”。而早在2009年,国际金融风暴蔓延,雪松大宗随之对传统贸易业务做了商业模式的全新升级,在国内铜杆市场率先引进点价交易模式,并创造了利于生态链企业共同操作的模板,这套精准发力的策略被证明大获成功。借助于此,雪松大宗开始突破了简单的点对点贸易,真正向大宗商品贸易服务商升级。

2014年,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进入下行周期,各大能源、矿业巨头业绩均受较大影响,中国大宗商品领域哀鸿遍野,各家银行对金属贸易收缩贷款,大量贸易商倒闭或退出市场。在严峻的环境中,“雪松大宗”谨慎迈进,牢牢把握期现套保的风险对冲策略,稳健管控节奏,适时瞄准收购,反而将寒冬期的蛰伏转化为新一轮的扩张机遇。

而在国内大宗商品市场逐渐饱和的2017年,借助上市公司齐翔腾达,雪松控股的供应链业务开始走向海外,另辟产业生态的新蓝海,成为了多个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世界冠军。

步步为赢的背后,是基于行业深耕的战略眼光,杀伐决断的快速执行,全面整合的人才团队,和严谨自律的风险管控。从有色金属到覆盖大宗商品全领域,从传统贸易到产业链金融服务、仓储与物流运输、大宗商品附属产品生产、产品分销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从雪松每一步的资源、渠道、品牌和产业链扩张进程中,都能读出两种并存的策略哲学:A面是稳健务实,B面是锐意进取,看似鲜明冲撞的风格,既是是左右互搏的平衡,更是一体两面的圆融。在不断起伏的市场脉动中,雪松维持着粤商基因中特有的灵敏嗅觉与微妙洞察,让快速成长的“大象”保持起舞脚步。

度势而动,驭势者赢

“纯粹贸易早就不挣钱了,我们不是贸易商,我们是服务商。”在内部会议上,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对大宗商品产业的商业模式做了如此定调,“我们是通过全链条每个服务环节上的交易,完成对客户的各种服务。”

随着中国由投资和重工业驱动型经济体转向消费和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大宗价格粗放型飙升的时代已经过去。而雪松核心业务一路以来的战略规划,深谙“察势者智,顺势者赢,驭势者独步天下”的道理:强化生态整合、强化数字化赋能,依托行业洞见和智能技术双轨并行,打造出智慧供应链生态企业的新名片,善于驭势的雪松又迈出了比同业更早、更完整的升级一大步,构建出自身更加完整的差异化价值。

这样的转型也与宏观政策的新方向不谋而合:从2016年以来,国务院和各部委连接三年出台了十几个相关的文件,其中2017年《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供应链与应用试点的通知》和《关于开展2018年流通领域供应链建设通知》等政策,明确提出要建立、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体系,到2020年,要力争形成一批适合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新模式的企业,用供应链的优化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成为供给侧改革步伐中的重要支撑。

如果说供应链是保障经济运转的神经元,那么配套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则成为了经济肌体加速运转的鲜活血液。

事实上,对于上下游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的大宗商品供应链交易来说,供应链金融都是产业闭环运转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加速器”。而雪松最近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一系列大动作也频获业界瞩目:

2019年3月,雪松增资23077万元入股大金所成为控股股东,占增资后总股本的69.77%。2011年6月成立的大金所,是国内成立最早的金融资产交易所之一。2012年,在全国对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后,全国以“金融资产交易所”命名的金融资产交易机构仅剩九家,市场称“老九家”,大金所便是其中之一。

5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与雪松控股达成全面金融服务战略合作签署协议,前者宣布将为后者提供200亿元人民币的金融服务支持额度——包括融资、债券、租赁等业务,协助雪松控股完善内部资金管理、优化财务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发展战略目标。这个量级的金融服务资源对于一直“融资难,难于上青天”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具有指标意义的强心剂。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表示,此次签约意味着雪松在广州打造国际一流综合性产业集团获得了更加充足,并向着“中国嘉能可”的方向不断迈进。

6月25日,曾经以黑马之姿杀入业界却在其后“暴雷”不断的中江国际信托公告称,经监管层审批核准,自2019年6月25日起,变更为“雪松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从此,又一重大金融资产被重新整合,收编进雪松囊中。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表示,收购中江信托的目的之一就是供应链金融。

一系列精准定位的“组合拳”之下,是正在不断实践的“以实业为根本、以金融守实业”的雪松式发展理念:促进降本增效,激活实业发展。

如今,依托对产业的独到洞见及深厚积累,雪松大宗已经完整打通了从上游矿产资源到产品分销再到供应链金融的全产业链条,互为支撑与助力,完善了大宗商品生态上下游的全线建设和润滑机制。客户通过一次性对接即可集中式完成产业链各环节全方位综合业务。在强大的战略聚焦能力之外,雪松用完善的生态力构建起了核心业务持续领先的护城河,将创新与整合能力加速落地,为国际大宗商品这一传统的战略性行业不断带来转型升级的新面貌。

价值观铺就基业:构建洞察力与生态力之上的品牌力

在敏锐的战略洞察力和互补的生态整合力之上,是长期的品牌力积淀过程。从“一朝成名天下知”,到基业长青的国际化企业,雪松正在一点点把品牌构建的脚步伸向业务之外,建设真正内外协同的品牌价值观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

早在2008年成立的雪松公益基金会,就提出“微公益、直接慈善、尊重受助者尊严”三大公益主张,持续开展扶贫济困、捐赠助学等公益行动,致力于为这张广州的民企名片持续增色。

当下,雪松公益基金会以“可持续的绿色未来”为核心主题,不断建构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CSR体系,在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建设、绿色供应链、文化保育、社区关爱、教育等领域不断发力,一点点描画出和世界500强企业声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高度。

而品牌精神与内涵更多的要义在于企业自身的脚步。良好的市场信誉,多年的合作承诺,长期的口碑坚守,是业内合作商对于雪松大宗多年来的共识。

“在大宗商品现货市场,雪松大宗能保持‘零违约率’的口碑。而很多与其同期成立的公司早已经被市场淘汰。”华南地区一家与雪松大宗合作多年的国资电缆厂负责人曾经对《财经》记者这样表示。

这样的实干精神被不断延展,成为了雪松今天站在浪潮之上的核心归因,也成为了品牌要义中不可或缺的主旨:担当与责任。对产业的独到洞见及全产业链、全球化运营的眼界之上,雪松用灵活、创新、公开、透明的行动方式,持续诠释着担当与责任的集团理念:以负责任的态度维持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体系的平衡,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为中国实业夯筑基石。

在全球贸易气候多变的大环境下,行路难,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拓展的现状,也是民企走向真正现代化国际企业品牌管理的过程。从隐藏在产业深处,到被看见,被聚焦,被观察,雪松控股是中国民企三十年的一面镜子:有变化,有挣扎,有调整,有前进,也在变得更成熟,更多元,更广阔,更复杂,融合进日益开放的视野格局和愈发坚定的品牌价值观。

寒冬环境里逆势而升的表象之下,是雪松严密的发展策略和完善的组织管理在不断平衡着这艘巨轮的前行节奏。而审时度势、学会驭势、主动拥抱和引领变化,也成为了头部民企“突围战”里的必经路径。在不断变幻的国际风云中,这样不断成长与成熟的中国民企品牌,已经准备好了书写下一段完整的财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