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提质升级遇政策再加码

首页    旧版    解读    消费提质升级遇政策再加码
创建时间:2018-11-09 15:24

文:王亚轩




除了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愿消费”,也要营造安全放心环境让消费者“敢消费”,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

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可以说,《意见》既是对十九大报告关于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一任务的具体落实,也是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专家认为,《意见》的系列部署有利于激发消费潜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消费提质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此次《意见》出台的一大背景,是我国正处于消费全面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消费成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从而对促进消费潜力提出新的要求。消费提质升级不仅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顶梁柱”、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

可以看到,今年中秋假期适逢“金九银十”之际,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持续升温且购销两旺,这表明我国消费活力强劲,消费潜力巨大。今年中秋假期消费市场新意频频:买月饼的人少了,品酒吃蟹的人多了;去商场逛街的人少了,网购的人多了;在家宅着的人少了,出门踏青的人多了……这些变化都体现出我国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消费手段更加智能化、高端化,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在深入老百姓生活。

相关数据表明,从商品消费看,国内商品消费已经从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连续3年降至10%左右,今年1月至8月,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294亿元,同比增长9.3%。虽然增速有所下降,但品质消费、智能产品消费、绿色消费等方向成为热点。

从服务消费看,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5.4%。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增长12.5%;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支出增长39.3%,健身休闲产业和竞赛表演业增速均超过20%。

有数据显示,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今年上半年,贡献率更是高达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但是,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相同时期相比,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比与发达国家普遍高于60%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可以看到,品质消费、服务消费等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信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因此需要出台政策更好地促进消费潜力的释放。可以说,此次《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

有关专家分析,中央此时出台《意见》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有利于发挥消费对于经济运行“稳定器”的作用。特别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有所增加的背景下,更要持续激发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从长远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居民消费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必然要求。

毋庸置疑,虽然我国消费增速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但由于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着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短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不能被有效满足,也影响了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的更好发挥。此次《意见》的出台对补齐消费发展的制度短板进行了顶层设计,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明确主攻方向做大做优消费市场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在有关专家看来,我国居民消费已经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转向更多的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的趋势特征。事实上,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需求始终是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导向之一。此次出台的《意见》则是从更宏大的视角和更长远的目标出发,做出了一系列更具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制度安排。

一是更加注重消费升级。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表现出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从必选消费向可选消费转移、从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迁徙等特征,但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持续回落、低价消费品销售平台的火爆等也表明消费升级仍有很大空间。文件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既保证基本消费经济、实惠、安全,也注重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目的是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实现排浪式的消费升级过程。

二是更加注重供需平衡。《意见》着重于从供给侧出发,一方面,强调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主体,弥补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幼托等民生服务短板,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是更加注重长效机制。改善消费表现,必须要在保证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意见》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改革等都做了相应部署,确保居民收入增长更具有持久性,同时也在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方面作出部署,以拉动居民的消费意愿。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还有巨大提升空间,排浪式消费升级过程还有待展开,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消费仍有巨大潜力,这些因素的释放都有赖于相关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只有居民消费平稳健康增长,其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更好满足。

随着“互联网+”向传统消费领域渗透融合,新兴消费发展势头迅猛。新兴消费给市场带来新鲜血液,新商品、新业态、新服务、新技术正在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亮点。对此,《意见》也明确,要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这需要引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要建立健全适应平台模式、共享经济等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要积极提供一些制度供给。


解决“痛点”“堵点”,释放消费潜力

当前,消费领域发展仍然存在“痛点”“堵点”。众所周知,消费不是一厢情愿的买卖,自然也难一“促”而就。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是消费升级的内在渴望;另一个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是消费升级的外在制约。

对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而言,房地产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明显,快速上涨的房价意味着要耗费更多的杠杆空间来满足一个家庭基本的购房需求。在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几乎一半的家庭都还在路上,在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漫漫还贷路上。热门城市不断上涨的房租像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著,让很多初入社会打拼的年轻人不堪重负,而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侵蚀。

房子只集中了一部分焦虑,即使完成了“住房打卡”的家庭,还有医疗、养老、教育等日常化趋优的准备……每一项都事关一个成熟家庭的消费预期,任何一个分项出了问题,都有可能让整个家庭就此滑落。只有不断落地的个税改革配套和不断优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让中低收入人群大胆消费。

如果说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居民面临的是收入与房子的约束,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那么高收入阶层居民面临的则是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约束。他们需要超越旅游、教育、美妆等传统消费大类,更深入、更细化地消费升级,而不是简单的茅台和阿胶。他们将带动大量“趋优消费”,比如空运来北欧的沙发、收藏爱马仕的新款丝巾、在冰箱中冷藏进口矿泉水。他们既大规模使用高性价比的商品与服务,也推动了包罗万象的从“高级方便面”到“千元全套美甲”等活跃的趋优消费品类与服务。

那么,基于消费升级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空间?  

首次,分群体施策,挖掘消费潜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切实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社保、教育、住房问题,保障其基本权益;加快个税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保障,深化住房、教育和医疗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消费空间;把握消费升级方向,加快消费结构的调整,培育满足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点,开发新的消费产品,如科技含量高、环保节能的商品。

其次,完善基础支撑,创造消费条件。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网络提速降费。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在城乡布局建设末端网点,提升“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效率。加快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动车充电设施、城市停车场布局。大力支持农村互联网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等等。

再次,增强国产品牌竞争力,促进消费回流。进一步改革消费税制,实施分类征收政策,增设国内免税店,扩大免税品种,缩小国内外价差。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境外消费回流。通过创新驱动,推动国内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品提档升级。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实用性、多样化的消费品。打造中国自主品牌,吸收境外高端消费。综合施策降低成本,重拾中低端产品竞争力。

最后,积极引导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供给创新适应消费升级。疏通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全社会的技术发展和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减少“僵尸企业”,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扩大消费空间,破除供给制约,需要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完善,来培育更多的新经济,从而为产生更多高净值人群提供有效的土壤。除了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愿消费”,也要营造安全放心环境让消费者“敢消费”,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只有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消费才能“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