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飚:海特的成长就是一部挑战史

首页    旧版    人物    李飚:海特的成长就是一部挑战史
创建时间:2017-11-23 16:12

作者:特约记者 谭丽莎


海特集团,成立于1991年,作为民营航空产业的先行者,伴随着中国航空产业的日新月异,如今她的事业也正迅猛发展。海特集团总部位于成都,在国内外拥有48家分子公司,业务领域覆盖了航空制造、航空维修工程、航空培训、航空租赁、集成电路制造,目前是国内航空领域最广、维修能力最多的民营航空综合航空技术提供商,目前集团旗下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参股投资三家上市公司,员工和科技人员近2000人,是中国航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海特取得了中国的第一张非公有制的飞机维修许可证,是中国唯一被工信部认定的飞机中小型发动机维修基地和再制造企业,唯一的第三方飞行员培训机构,第一家民营的飞机大修企业,第一家运输飞机模拟机的制造企业、第一家获得全球B737NG飞机客改货STC的中国企业……作为企业,在事业上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并且高歌猛进,但作为企业的掌门人—李飚,却鲜于见到对他的宣传,海特初期是如何诞生和发展的?李飚究竟是如何让海特壮大并奠定她产业领军地位的?坊间对他和海特集团也有很多好奇和传闻。 

作为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一直在不停蹄的处理各种企业与政府事务。这不,刚参加完天津第四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又匆匆赶回成都公司总部召开董事会,接着还要随同成都市主要领导人出访东欧。出发之前,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


父子携手创业

外界普遍认为,海特集团的前身是李飚的父亲李再春于1991年创立的。后来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把董事长职位交给了李飚,也就是民营企业常有的那种“父亲创业,儿子接班”模式。

其实不然,海特是当年父子携手共同创立的。 

1986年,为了捧上 “铁饭碗”,尚在空军某航空工程学校学习的15岁的李飚中断学业,参加空军某厂招考,但是,最终却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合同制工人(瓦饭碗),且专业也不对口。当时父亲李再春也在这家工厂工作,是一名高级工程师。

三年合同期满,李飚辞职了。他不甘心一辈子在工厂当一名工人。之后,他拼命读书,函授、自考、夜校,只要能上的都去上。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一边尝试着学做生意,航空器材、建设有线电视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家用电器等等,他都涉足过。 

当“下海经商”热潮在中国大地上开始涌动之时,李飚的父亲李再春早在1983年就当起了“星期天工程师”在外兼职,1986年,一家名为“成都市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的民营机构应运而生,李再春是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们就开始研究并制造全数字式检测设备、飞机VHF天线国产替代、各种放大器、滤波器、功能板卡等等,只要是市场需要的都干。李飚也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承担采购电子元器件、联系客户等工作。

1991年,充满创业激情的李飚鼓动父亲:干脆我们自己成立一家公司!行事稳重的父亲被说动了,于是,投资1万元、挂靠在某国营单位、戴着“红帽子”的海特公司悄然成立,干起了航空检测设备研究制造和航空机载电子部附件维修。

李飚坦陈,当年选择创业,就是基于一个朴素的想法:挣钱,改变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李飚的父母都来自农村,虽然都读了书,参加工作成为了工薪阶层的一员,但他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还在农村,需要接济。

创业的艰辛无需多说,父亲负责公司的管理与技术工作,李飚则包揽了销售、采购、后勤等工作。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在成都几个电子市场奔忙,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电子元件要求极高,比如一个电阻,其精度要精确到小数点后面4位数,往往要在上千支电阻里面才能找到一支。工作的繁忙让他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因此患上了胃病,有一次胃痛得从自行车上滚下来,蜷缩在路边农田里,过了好久才缓解了,又继续赶路。这一切的艰辛,刚20岁出头的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勇敢跨入航空业

李飚认为,海特的成功,始于当初勇敢地跨入了航空电子维修业。

在八十年代末期,由于西方的长期封锁,民用航空业都还仍旧是两头在外,从国外采购飞机,航空公司的运行一直依靠国外保障,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由于国外原厂技术垄断,维修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并且遇到质量问题索赔困难,尤其是动辄要三到五个月的维修周期,已经严重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航空检测和维修技术产业。当时,李再春父子就毅然率领海特进入这个高门槛的行业。经过难以言表的艰苦努力,海特公司终于凭借着自己精湛的技术通过了严格的资质考核,获得了国家民航局设在四川的机构颁发的维修许可证,并逐渐得到了客户的认可,经营状况一天天好起来。


海特与罗克韦尔柯林斯在巴黎航展签约


1994年,有人向国家民航总局告了海特公司一状,说“成都有家民营企业胆大包天,竟然搞起了飞机维修……”告状信引起了国家民航局的高度重视,派出时任适航司司长吴湘茹前来查看。吴司长仔细查看海特之后给的结论却让人大出意外,她说:“本来打算看你们不行就马上关你们的门,没想到你们干得这么好!我们国家的民航事业很需要你们这种敢闯敢干的航空科技企业,你们为我们的航空公司解决了实际问题!” 吴司长回去以后向民航总局进行汇报,海特模式得到了肯定。并且后来吴司长在很多场合都宣传和表扬海特,一时间带动了全国一大批民营航空维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然而,1998年海特公司遭遇了一次来自内部的重大危机:因为经营理念上的矛盾——李飚和父亲认为民营维修业刚起步,需要发展壮大,不然就要被包括国外厂家在内的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由于航空产业的发展门槛和投资很高,需要再投入引进设施设备,扩大能力;而一部分人则安于现状、惧怕风险,要求把利润分掉,在利益面前,曾经的徒弟也与师傅翻脸了。按理说公司出资人是李再春父子,其他人无权决定公司的经营决策,但由于公司成立之时《公司法》尚未出台,没有法律去约束那些人的所作所为。当时闹得很厉害,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司运营和员工队伍的稳定,甚至还动用了政府部门的关系。为了防止把负面影响扩大到航空公司,无奈之下李飚父子只好妥协,为了全力争取到更多的维修设备,就把当时公司账面的用于发展现金钱都分光了。

没有了资金,公司到了崩溃的边缘。怎么办?李飚和父亲不甘心让公司就这样垮掉,他们下狠心把家里所有能抵押的财产都抵押给了银行,获得的贷款全部投入到公司运转中,终于让公司逐渐恢复了生机。

回忆这段往事,李飚深有感触地说:“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预料不到的困难,有时危机就在一刹那间降临,使你感到难以承受,万般无奈。但这时候你一定要忍受住煎熬,熬过来,你才能继续往前走。”

熬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日子,海特的事业渐渐驶入了快车道。从单一的机载电子设备测试与维修,逐步扩展到机载机械设备的测试和维修、航空测试设备的研制等领域,甚至开展了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的大修、翻修业务。得到社会认同后,2004年,“海特高新”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海特迎来了大发展。

目前海特已发展成为一家综合航空技术服务的民营企业集团, 凭着出色的专业水平,海特荣获了国家民航总局颁发的“机务维修先进集体一等奖”,目前已拥有包括国航、东航、南航、海航等知名航空公司在内的众多客户,并与波音、空客、庞巴迪、罗克韦尔柯林斯、巴航工业等多家国际知名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名副其实地成为了行业内一家知名企业。


“海特之力”是什么?

2017年,由人民网、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四川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暨十大科技创新改革人物”颁奖晚会在国家科技城绵阳市绵州大剧院举行,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荣获“十大科技创新改革人物”称号。

组委会对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他慧眼独具,把技术革新的视野定格天际;他勇于担当,扛起‘混改标兵’的大旗。海陆空阔,特艺俱翔,让世界看到中国‘海特之力’是他一生崇高的追求,亦是光荣的使命。”

这份殊荣,李飚是担当得起的。20多年来,创新一直是海特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着海特不断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海特的一切。

李飚说,海特是在很多人的怀疑、甚至是嘲笑中成长起来的。“当初我们进入航空业的时候别人在嘲笑,说一个民营企业怎么可以去干航空?我们要上市,别人也在嘲笑,说我们异想天开。后来我们去做发动机的时候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我们做的飞机大修、飞机改装、直升机大修,搞航空研发、飞行模拟机研发制造等等,很多人都表示怀疑。但是我们就是迎着怀疑和嘲笑去努力进取,事实证明,这些事情最终都干成了。要敢于挑战,海特的成长经历,就是一部挑战史。”

2014年,海特旗下的亚美动力技术公司和李飚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奖励他们在某一型号的飞机发动机工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这是一个怎样的一等奖? 

李飚说,这个一等奖得来可不简单,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他告诉记者,十多年前,他去向时任某总部机关装备部尤副局长汇报发动机大修的情况,副局长开始不相信,你们一家民营企业怎么能搞航空发动机大修呢?不过对此他倒产生了兴趣,亲自到海特来一探究竟。看了海特的设备、技术、产品,他相信了。并且还鼓励李飚说:“你们这样的企业不要只局限搞维修嘛,还可以争取做一些研发工作,可以努把力试一试。”

尤副局长给了李飚一个激励。其实海特也早就瞄上了发动机里面的电子调节器。这是控制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相当于发动机的大脑。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了要求极高、研制难度极大的一个部件。

海特组织了一个40多人的研发团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经费,去攻克这一难关。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反复试验,反复调试,有几次差点就要干不下去了,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取得了成功。

“试飞成功之时,我们好多人都百感交集,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李飚说。

坚持8年,前后共投入1.5亿经费搞这个项目,这是何等的不容易!或许这就是“海特之力”吧?

多年来,海特没有得到过国家一分钱的技改经费,所有的科研投入全靠自己,这就更是难能可贵了。

人才是海特成功的关键。记者问:“你们会到处去挖人才吗?”李飚回答:“不用去挖,靠口碑,靠事业,企业有魅力人才自然会来。”他告诉记者,一切向人才倾斜、为人才搭建最好的平台,是海特一以贯之的原则。

而李飚本人一直也没有放松过学习提高。早在1998年他就上了清华大学的EMBA总裁班,之后又读了北大、澳门科技大的MBA,还去了国外进修。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同时,他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入迷,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同时也对自己管理好企业大有裨益。


“混改标兵”

被誉为“混改标兵”的李飚,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积极践行者。早在2003年,海特就与东方航空合资成立了“上海沪特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双方各占一半,公司主要业务是飞机维修。十多年来双方合作成功,实现了“双赢”——飞机能保证及时得到维修,同时降低了成本;目前合资公司业务稳定,一直保持盈利状态。

2010年,海特与四川航空、港机工程、厦门太古合资成立了“四川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开展空客飞机整机大修业务,成为专业的空客飞机维修基地。

2015年,海特与中电科集团公司第29所合资成立了“成都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亿,海特占52.91%,是控股股东。李飚告诉记者,借助中电科29所这家我国最早建立、专业从事电子战技术研究的国家一类系统工程研究所的技术力量,海威华芯公司挑战新一代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目前已投入15亿,已经研制成功并建立了砷化镓、氮化镓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国家和行业在5G、光通讯、物联网发展对6吋半导体晶圆的需求。

2017年4月25日,海特与中国联通、航美在线三方联合成立的专门从事航空机载通信业务的公司正式揭牌,旨在打造安全、可靠、顺畅、合规的天地海一体卫星网络及通信链路,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亚太一流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航空 Wi-Fi 综合技术方案解决者和增值服务运营商。

李飚认为,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造,一定要发挥双方优势:国企的综合实力、民企的机制灵活,这样才能既让国企在改革中增加竞争力和活力,也使民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真正实现“双赢”。但就目前情况看,混改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他感到国企的“婆婆”太多,混合所有制企业董事会往往说了算不了数,容易造成经营决策速度缓慢。他希望国企高层好好研究下这个问题,怎样提高混改企业的决策效率?


事业与金钱的辩证法

李飚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他就在全面管理海特集团的各项事务,直到2008年接替父亲成为海特董事长并正式对外公告。

记者发现,海特在李飚时代扩张和发展速度比过去更快,向李飚提及此事时,他谦逊地说:“时代的机遇不一样嘛。”不过他也很高兴地说:“父亲说我干得很好。”

记者请李飚评价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敢拼敢闯型。不过,在管理企业上,我也有严格的底线,做事一定是力所能及。”

十年前李飚给公司的投资经营制定了一个“十字方针”:有未来,不违法,力所能及。他解释说,有未来,就是有市场前景,绝不搞重复建设;不违法,就是一切事情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否则赚再多的钱也不能干;力所能及,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积极地去做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事情。

就这样,李飚带领着海特,跳跃着,奔跑着,创造着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在朱日和阅兵的战机上,在保卫着祖国海疆的海军舰艇上,在翱翔蓝天的民航客机上,甚至在国家领导人出访的专机上,都留下了海特人的身影。

如今的海特集团,在航空研发制造方面,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五轴加工机床,具备精密加工制造能力,具备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直升机绞车、氧气面罩、导航指示器等航空制造能力。在飞机大修方面,海特具备民用大飞机、公务机、直升机的大修以及客改货等世界领先的航空工程能力。

在航空培训方面,在昆明、天津及新加坡建立了三个训练中心,配备最新的飞行模拟器设备十余台,致力为航线运输机、公务机、直升机飞行员提供优质的航空培训。

海特还与世界500强罗克韦尔柯林斯合资组建了天津Accel公司,从事研发、制造、销售商用飞行模拟系统等业务,今年6月该厂生产的首台737-800全动式模拟机通过中国民航总局的认证,他是中国民航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海特圆梦“模拟机中国造”

成立于2010年的四川海特实业有限公司,是海特集团的金融投资管理平台及资产管理运营平台,公司投资领域涉及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以及芯片设计、航空地产、新能源等几大板块。


李飚董事长和罗克韦尔柯林斯董事长在首台中国造737NG飞行模拟机上


2014年,在四川省工商联的推动下,川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宣告成立,作为发起人李飚担任了会长。为了服务好民营科技装备企业、凝聚民营科技装备企业家、推动民营科技装备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他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如今商会的会员企业已达300多家,其中有十来家已经成功上市。

今年46岁的李飚,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他还有着怎样的梦想?

李飚说,他还想创建一家民营运输航空公司、建一所航空院校、引进建立一条直升机的组装线,把航空发动机技术引进到民用……

他还想发展的产业还很多。现在的李飚,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一心想着下海挣钱的毛头小伙了。他对事业与金钱有着辩证的看法,他告诉记者,目前他考虑最多的,是怎样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怎样赚更多的钱。“把事业看得大了,钱就小了;把钱看得小了,就更有勇气去开拓事业。”他说。

李飚说过的一句话概括了海特的发展与他个人成功的动力,“人生是短暂的,让短暂的人生成就更大的事业,对国家、行业和老百姓做出更多的贡献,是他最大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