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泽炎:金融应助力释放新时代“创新红利”

首页    旧版    解读    林泽炎:金融应助力释放新时代“创新红利”
创建时间:2017-11-20 13:25

来源:继创者联盟


有专家对十九大报告进行了精心梳理,认为未来金融有13个重点发展方向,即: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科技金融,发展文化金融,发展金融科技,金融服务“三农”,推动金融精准扶贫,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融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养老金融。在我看来,新时代的金融发展实际上有一条主线十分重要,那就是: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当然,金融本身也离不开创新发展。下面我谈三点认识:


一、新时代是“创新泛在”的“创新红利”时代

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显然,新时代,人民的需求会日益高端化和多元化。这一新时代新矛盾的明确,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新时代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民提供高品质、高品味、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要求产品和服务提供方——企业——不断创新。这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人民需要变化所致,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必需的。我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过度地支付了诸如资源红利、劳动力红利、环境红利等,透支这些红利的粗放型高速发展势必带来了很多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未来中国除了巨大消费市场能动性带来的市场红利,由投资知识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以及我国保持战略定力、战略谋划能力、战略实施能力带来的战略红利外,已经出现、并且极为重要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红利”。可以说,新时代,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创新应该是无处不在的。正是“创新泛在”,激发了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灵感,将人才置于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地位。紧贴人民生活、铺天盖地,市场主体数量现已超过8000万的民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要看到,新时代是个创造并获取“创新红利”的时代,新时代为企业坚守实体经济、提高供给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空间和新的机遇。


二、持续融资困难导致企业创新中途“夭折”

在我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六个“逐渐”:一是市场准入逐渐宽,二是政府干预逐渐减少,三是政策环境逐渐改善,四是企业管理逐渐规范,五是核心竞争力逐渐增强,六是经济社会贡献逐渐增大,可以用“56789”来表述,即:税收贡献50%以上,GDP贡献60%以上,创新贡献超过70%,城镇就业贡献80%,新增就业贡献90%。但是,民营企业在获取融资方面却存在几对矛盾:一是多与少的矛盾,民营企业主体数量多、发展快,规模小的企业居多,但获得金融支持却相对比较少。二是实与轻的矛盾,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从事实体经济,由于轻资产企业比例较高,很难获得贷款。三是强与弱的矛盾,发展处于相对弱势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强烈,但获得贷款却很难。总之,民营企业融资不仅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存在“融资乱”的问题。许多企业反映,银行惜贷、压贷、抽贷、断贷,以及贷款无限抵押或连带抵押的现象都非常严重;有的企业为了过桥,借高利贷、非法集资也是是有的;有的企业为了增信甚至作假账。

根据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调查系统对6594家企业的调查,有49.75%的被调查企业存在融资行为(图1)。中部企业中银行融资80%以上的有18.79%,远高于其他三个区域。22.04%的企业融资成本处于增长状态,且增幅基本在30%以内,71.60%的企业融资成本处于持平状态,仅有6.29%的企业融资成本有所下降(图2)。中部和西部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略高于全国水平(图3)。第一产业企业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略高于全国水平,其他产业企业融资成本与全国水平基本保持一致。当前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有用工成本增加、人才短缺、税费负担重、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和融资困难6项,其中最突出的困难是用工成本增加和原材料成本上涨。

如此金融服务现状,企业维持生存都难,还何谈创新发展。许多民营企业创新正是由于缺乏富有针对性的持续支持,大都会“夭折”在创新路途中,仅仅为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贡献着大量的正外部性。据统计,民营企业(95%以上的民营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0%的技术创新、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在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新时代,民营企业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或许正是十九大报告特意强调“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的深意所在。


三、金融应以助力释放“创新红利”为主线

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须臾不可离开的生命线,金融应该围绕创新这条主线,强化自身创新,强化四个“关注”,为企业这个创新主体提供持续的有效服务。

一要关注主线主向,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新时代,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灵魂,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广大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但是,占市场主体绝大多数并且大多从事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的创新,由于缺乏富有针对性的持续支持,大都会“夭折”在创新路途中,只是对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贡献着大量的正外部性。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关于“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的精神,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围绕发展实体经济,创新服务,持续支持企业创新。

二要关注绝大多数,主动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目前,远超8000万的市场主体,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他们的融资需求是十分强烈的。我坚信,未来谁能抢占这个市场主体的大多数,谁就能赢得金融发展的“黄金岁月”。要积极发展民营银行、区域性中小银行、科技银行、专业银行等,将其作为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要加强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在传统银行机构的应用,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评估定价、资信质押、应收账款和订单融资等工作,帮助大多数中小企业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

三要关注共赢发展,推动企业夯实发展基础。企业应该是金融机构的主要收益来源,寻求建立企业和金融机构共赢发展、共同成长格局是必然趋势。要积极推动实施企业规范数据工程、企业信用评估工程、企业增信工程等,要求一个企业从注册开始,就有严格的数据信息,提升企业数据价值,统筹推进建立企业基础数据、企业评估系统等工作,并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其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四要关注风险防控,合力推动金融健康发展。切实做到创新与监管并重,引导金融机构规范行为,落实好现有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细化企业划型标准、鼓励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银行机构风险控制考核机制、信贷人员尽职免责和失职追责机制,严厉打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行为。提高银行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实施激励性监管和考核政策。要发挥社会组织比如商协会的作用,帮助企业集群式和抱团式发展,搭建银企沟通平台,推动企业可持续创新。